close

選自網站:http://www.namliong.com.tw/cgi-bin/mana.cgi ; 張聖德,軍校生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間關係—以三軍官校正期生為例, http://www.cna.edu.tw/~sas/ccna/article/dps05.doc

雙因子理論
.心理學家赫茲伯格(Frederick Herzberg,1959)所提出。
.認為組織成員的工作態度對績效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.認為內在因素(激勵因子)與工作滿足感相關;外在因素(保健因子)與工作不滿足相關。
(一)保健因子(Hygiene Factors)
.此類因子能夠消除不滿的因素,因此不存在時會造成不滿,但存在時亦無法增加滿足感。
.屬外在的因素,例如公司政策、行政管理、監督、人際關係、工作環境、薪資等。
(二)激勵因子(Motivators Factors)
.此類因子能夠增加工作滿足的因素,因此存在時會增加滿足感,不存在時亦不會造成不滿。
.屬內在的因素,例如成就感、認同感、責任感、工作本身、成長與發展等,故激勵因素多關係到人員對工作抱持正面情感。


管理特性
1.管理者至少應提供工作本質外的保健因子。
2.管理者應提供工作本質內的激勵因子,才會有激勵效果。
3.欲增進激勵作用應工作再設計。
主要批評
1.將成功歸功於自我,失敗歸因外在的因素。
2.未能提出滿足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。
3.忽略了情境變數,未能說明個體間的差異。 

需求層次理論(Hierarchy of Need Theory)
Abraham Maslow,1954
提出
.某個層級的需求滿足之後,下一個層級的需求才會成為主要的支配力量,影響行為。
.五個需求層次依序為
1.生理需求(Physiological Need)
以肉體上的需求為主,包括飢餓、口渴、衣住等。
2.安全需求(Safety Need)
包括身體上和感情上的安全保障。
3.社會需求(Social Need)
包含歸屬感、接納、愛情、友情等需求。
4.尊重需求(Esteem Need)
包含內在尊重,如自尊、成就感;外在尊重,如身份地位、認同。
5.自我實現需求(Self-actualization Need)
包括成長、發揮自我潛能、自我實踐以及創造事物的需求。
 

在學者Malsow的層次需求理論裡說明人的心理需求有其階層性(Malsow1954),從最基層的生理需求,循序而上至自我實現的最高層次,他的發現,增進人類對己身心理問題的種種瞭解。然要從最基層攀爬至最高層需求的鑰匙,在於這些生理、心理需求有無得到充分的滿足,這種滿足就牽扯到Lazarus的因應理論,因應滿足了需求,才能將人類夢想推上有可能的極限。而影響人類因應策略的因素又多,就如同影響人的心理需求一樣的複雜。(引用自張聖德,軍校生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間關係—以三軍官校正期生為例,www.cna.edu.tw/~sas/ccna/article/dps05.doc )

因應策略
Lazarus1966認為個體主要的因應策略可分為直接行動(directaction和緩和模式(palliative models)或稱為防衛機轉(defense mechanism)兩大類直接行動包括準備、直接攻擊、逃避、不行動與冷漠等四種行動傾向,用以改變個體與壓力間的危險關係;而緩和模式則是個體運用喝酒、服藥、防衛機轉等方式來減輕、忍受壓力所產生的情緒困擾。

    而Lazarus視因應策略的使用,有兩大主要功能
1.問題焦點因應策略(problem-focused coping當個體面臨壓力威脅時,能針對問題,以行動改變個體與壓力間的危險關係。問題焦點因應策略的使用,在於控制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,是任務取向,直接、主動解決壓力問題。(外向特質)
2.情緒焦點因應策略(emotion-focu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策略是一種內在心理、精神調適的過程,為個體調適情緒或減輕因問題情境而產生的困擾,而採取的認知或行為方式。當個體覺得對壓力源無法採取直接行動時,會以忍受壓力源應對之,此為情緒焦點因應策略。(內向特質)
    
    簡言之,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中,個體將認知與行為著重在解決問題上,或減輕壓力源的威脅程度;在情緒焦點因應策略中,個體以改變自我內在解釋來重新詮釋壓力源的威脅程度,以減輕壓力。因此,個體若能有效交互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或情緒焦點因應策略
,將可有效降低內在心理需求困境或外在環境刺激所引發的壓力衝擊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xime 的頭像
    maxime

    Maxime's life & work

    max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