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士大夫精神
一、強烈的經世思想
        (一)追求立德、立言、立功三不朽為抱負
        (二)「內聖外王」為儒家學者追求的目標
        (三)出仕原則:「學而優則仕」、「得君行道」、「道統高於政統」、「退隱仍不忘社會責任」
二、堅定的批判意識
        (一)知識分子若處亂離之世,未能得君行道、發揮經世理念,則常以道德、知識來批導政治
        (二)顯例:先秦孔孟對國君的批評、東漢太學生對宦官的批評、宋明諸儒對時政的反省

  士人從政抱負
一、唐代士風─功利主義盛行
        ()背景:儒學衰微科舉制度使士人熱衷功名未能打擊門閥干投行卷之風盛行
        ()結果:士人熱衷權勢的追求,高尚志節喪失
二、宋代士風─以天下為己任
        ()背景:
         宋承紛亂之世建國,期盼士人振衰起幣,挽救社會人心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元氣大傷: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,內憂外患煎迫,鬧得生民塗炭,政教陵夷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原紛擾:朱溫篡唐稱帝、「兒皇帝」石敬瑭割讓國防重地燕雲十六州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道德淪喪:五代大臣馮道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君,不以為恥,反以「長樂老人」自號  宋代積弱、積貧的國勢,令有志之士憂心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積弱而言:外患嚴重;為防範武人專擅之弊,矯枉過正的訂下「重文輕武」、「集權中央」等基本國策,更使其武力不競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積貧而言:軍費龐鉅、優禮文人、郊費歲幣等巨額負擔,使宋代財政日益拮据宋承長期以來儒學的腐敗,士人要求復興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魏晉時代:士人迷戀於老莊思想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隋唐時代:士人則又沉醉於禪佛之中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入宋以後:佛、道兩教依舊興旺
 
      「文人政治」的基本國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鼓勵向學:太宗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讀畢《太平御覽》3卷、真宗作〈勸學〉詩,以書中自有千鍾粟、黃金屋、顏如玉等,勸誘士子努力向學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興學取才:積極振興太學、州縣學,放寬入學資格,給予優惠津貼;大幅增加科舉錄取的名額
         優渥士人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物質上:為數可觀之正俸、祿粟、職錢、雜賜;士人享有免役、免稅的優惠;士人可以蔭及子孫、親戚、乃至門客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精神上:太祖曾立下「不殺大臣及言事官」的誓約,保障士大夫的言論自由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(
)士人自覺 

范仲淹

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

周敦頤

志伊尹之志,學顏淵之學

張載

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

王安石

儒者用於君則憂君之憂,食於民則患民之患

程顥、程頤

強調格致誠正修齊等個人道德修養是治國、平天下的基礎

朱熹

見政風敗壞,藉《四書集注》提高孔子的地位,主張孔子對後世的影響超過周公,表現出欲以道德提昇政治的想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)具體表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推動政治改革運動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宋仁宗慶曆變法:范仲淹提出〈十事疏〉,但未見成效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宋神宗熙寧變法:王安石主其事設「制置三司條例司」,推展新法理財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則:民不加賦而國用足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辦法:青苗法、市易法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軍事:保甲法、保馬法教育:太學三捨法結果:國富而民困,失敗引發激烈的新舊黨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:如范仲淹設「義莊」、「義學」;朱熹辦「社倉」,賑濟農民;呂大鈞創「鄉約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提倡學術:促成新儒學發展,程朱之學歷元至明中葉而不衰

宋代地方社會─胥吏的社會

。由來:明經、進士等科均以經學或詩賦為主,新科進士擔任地方長官,缺乏處理地方各種事物所需的法律、經濟知識,實務遂盡交予胥吏處理

。處置:胥吏為本地人與保甲等地方勢力熟稔,負責稅收、訴訟之事;雖未受正統教育,但不是家傳,即是師授,學習一些舞文弄法也是代代相傳;官是外鄉人,任滿即調走;吏是世襲其職,對本地人又熟悉,使胥吏地位更重要

。影響:南宋以後,有「官無封建,而吏有封建」的說法,地方政事受到胥吏的操持,不是講理守法所能辦得通;這也是南宋士人的族訓族規裡一再告誡,有事要自行解決,少上衙門,苛吏猛於虎

()北宋滅亡:靖康之難

()南宋偏安
相權擴大:權相(韓侂冑、史彌遠、賈似道)出現  
與金訂紹興和議:收大將(岳飛、韓世忠)兵權,此後政治敗壞亡於蒙古

三、元代士人處境─「仕」與「隱」的抉擇

()背景:因蒙古入主中原,使士人面臨「仕」與「隱」的抉擇

()代表:
 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,以「聖之任」自許:以姚樞、許衡、趙復為代表,將程朱之學推廣於北方,促使朱熹的《四書集注》成為科舉考試的定本(元仁宗時)
「隱而不仕」,堅守「聖之清」
         原則:劉因(從事教育化民成俗)、胡三省(研究《資治通鑑》,為其文作注)、馬端臨(著《文獻通考》,為典章制度史名著)為代表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xime 的頭像
    maxime

    Maxime's life & work

    max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